现在是 2024年12月22日

湘潭伟人与山脉风水趣闻

分类: 

  湘潭名人众多:政治人物毛泽东,曾国藩(现属娄底管辖),彭德怀、朱榕基(目前是长沙人,据说出生是在湘潭茶恩寺花桥天马山脚下),马英九及宋楚瑜等,我想这些人名气都是相当大的,另外还有好些政治人物我就不一一说明了,我做为一个八零后的湘潭人,就是想不明白湘潭这小小地方竟然会出这么多政治人物?

       先了解一下影响中国近代史相当深远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其一生经历颇为传奇.他出身于农民世家,生长在湖南湘潭闭塞的农村韶山里,小时候虽然读过私塾,但也放过牛,种过菜,喂过猪,其后走出农村,读过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又做过图书馆管理员,最后参加革命,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终于能席卷全中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之君.他的一生伟业,民间流传一种说法,毛泽东之所以能成霸业,主要与他曾祖父所葬地的风水有关.

  这种说法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据说一九三零年时,国民党由于战事屡屡失利,认为是毛氏袓坟龙脉好所致.于是湖南省省长何键,曾指派亲信副官熊道干统率一个连的兵力,往湘潭去挖毛氏祖葬,但在当地百姓的保护下,何键军队所挖的不是毛泽东家的祖坟,而是当地地主毛俊贤家旳祖坟,因此毛氏祖坟并没有被破坏.毛泽东也曾对一位美国记者说过: “小时候,曾听说我的曾祖的坟地风水好.”

       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张耀祠回忆毛泽东》中说:有一次,毛主席讲:“我的老祖宗就住在滴水洞旁边的虎歇坪,为了选择这个地方,请风水先生卜了11天时间.” 毛主席还讲:“为什么又搬到上屋场来呢(即现在毛泽东故居)?我父亲早年还是一个很勤奋的人,他没有看重风水,而是看重了这一片的土地好.” 

      毛主席给我们讲了一件趣事:他的祖父毛翼臣有一个哥哥叫毛德臣,他们在虎歇坪干活时,发现这个地方很干燥,任何时候寸水都淋不到.毛主席说:“他们活着就在考虑死后的归宿,二人都想埋在这里.还不仅仅因为这里干燥,因为他们请了一个风水先生看了的,说这里是一个风水宝地,正好在“龙脉”上,于是两兄弟争吵不休.”毛主席笑着说:“我看这个风水先生既会挑拨离间,又能平息一些事情,他说:‘这块土地告诉我,你们二人谁先死谁就埋在这里.”奇了,风水先生还能与土地对话.”他还说:“只有在封建时代才是这样,谁愿意早一点死呢?死是一种自然规律,谁又控制得了呢?” 毛主席非常沉静地讲道:“不过老祖宗是不能忘记的,我至今还很怀念我的母亲,我母亲非常善良,非常慈祥,济困扶贫,爱老怜幼,我不能忘记她啊!”

    毛主席讲这一番话,两眼含着泪光.谁能理解主席的这一孝母之心呢!有一次,主席看韶山县志,他说:“蒋介石要挖我的祖坟,这是失民心嘛,失民心者失天下.”主席在讲这话时,是很得意的,因为中国最终胜利了,打败了蒋介石.同时,从另一个方面看,毛主席是很讲民心的,他有一颗慈祥的心.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中,截断了山沟,滴水洞不复存在了,但两山相夹,仍是一个大洞.毛主席对滴水洞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的很多亲人去世就埋在这一带山上.毛主席喜欢这个地方,夏日凉风习习,气候宜人,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

        1959年6月26日,毛主席回到了阔别23年的故乡.陪同主席一块去的有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等同志.那一次,我没有去.但后来得知主席对湖南省委有一个建议,他对周小舟说:“你们省委研究一下,在这个山沟里修几间茅房,省里开个会,其他领导来休息一下也可以嘛!” 毛主席又讲:“我老了,回来住一住.” 毛主席讲修几间茅房,两年后变成了几间别墅.在滴水洞的万绿丛中,有一座青灰色的四屋脊的平房,那就是被称作1号楼的房舍,是毛主席的下榻处.1号楼背着毛家的祖坟地,由坟地延伸而至,面朝龙头山,似乎也有风水先生测定.”

       1986年12月28日,韶山管理局对毛泽东祖父墓进行整理时,发掘出埋在地下的墓碑,墓碑碑文为: 中华民国元年壬子夏月吉镌,显考毛公翼臣老大人之墓,内辛山外戊山,男贻昌,孙泽东,铭淋敬立.碑文中泽铭即泽民,泽淋即泽覃,是毛泽东两个弟弟的原名.

       再来看看我们的前任国家朱榕基总理,我听我们当地人说:“他升了总理的时候我们湘潭那时都是处于旱灾期间,包括毛泽东上去的时候也是这样.******************上去的时候则是水灾.朱总理的老家是湘潭茶恩寺花桥那个镇的.在天马山脚下.也就是南岳衡山的姐姐[天马山],那个村好像是叫什么朱家垅,我也是听我们当地人说的J再看一下湖南名人网上写的说他的老家是湖南乡下的,然而却并没有具体说究竟是在湖南的哪个市或镇.我想究竟其中真正原因或许也有可能是因为朱总理他个性并不喜欢张扬,不喜欢搞所谓的个人崇拜吧.我个人认为朱总理他人性如马,只求为人民服务,别无他意.只要后人以后认为他是清官就行了.这点在现在都能有所体现,据我所知,朱总理拒绝任何人替其写人物传.曾传言说朱总理的堂哥有意向为其写人物传,相关资料都基本已经收集完整,只等朱总理的最后认可了.可现实恰恰有时不能如其所愿:在收到堂哥邀请见面后朱总理竟然并未如邀见面,搞得后来堂哥忍痛放弃,传记一事暂且告一段落……我想,或许朱榕基总理就是那个所谓的天马山盛传的历史后人吧!

       简单说一下天马山的故事:天马山从前与南岳山比长高,后来由于天马山的马脑袋快要碰到天了,结果被老天一惊雷劈掉了马头,从搞得因此其后天马山的名气一直亚于南岳山.后来还有一个故事: 

      相关故事链接:访古

      赵志超这是一个晴朗的夏日,我陪同湘潭电视台记者去天马山拍摄“湘潭风情”专题片,有幸游览了这座湘中名山,领略了她古老而奇特的风光。

      天马山位于湘潭县龙口乡石坝境内,周围与花桥、白石、荷塘、石潭坝诸乡毗邻,山周百余里。据清光绪《湘潭县志,山水》记载:“天马山在城西南百四十里,或以为祝融之一峰也。云嶂外青,石嵌内秀,晴蒸岚黛,阴含风气,如土囊之口。”明末清初湘潭诗人王岱游觅至此,写有《渡花石望天马山》诗云:

半夜严风雪满舲,一横烟障隔如屏。

寒深野断荒鸡语,云重峰余天马青。

路入幽岩梅早发,地当名岳气多灵。

闻钟不敢攒眉去,为有溪头惠远亭。

       相传很久以前,潭州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小天子”,好打抱不平,处处与朝廷作对。皇帝闻之,雷霆大怒,派御兵来湘潭追杀小天子。玉皇大帝遂放天马下凡搭救小天子。哪知天马来迟,小天子被追兵杀害。玉皇遂贬天马永落人间,以表示对天马的惩处。这就是天马山的来历。

       古诗、神话使这座湘中名山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神秘色彩,令人心往神驰。吉普车沿着通往石坝乡的简易公路行驶,我的思绪早已飞向了天马山。远远望去,天马山宛如一匹奔驰的骏马隐约可见,骄阳映照下,翠色溟蒙,晴岚飘拂。真如光绪《湘潭县志》所说的:晴蒸岚黛,朝迎旭日,暮送晚霞,腾云驾雾,仆朔迷离。俗语云:“天马山是姐,南岳山是妹,琵琶山长不直的驼子背。”则是对天马山特有的地理位置及其宏伟气势的通俗比喻。

       汽车驶抵天马山脚下,山路渐渐陡峭,山势变得险峻。车到半山腰,只得停下来,改为步行。抬头望去,但见绿阴中有一座颓败的古庙,旧志云“山有李仙祠”,即指这座庙。然而,“李仙不知何代人也,自明以来祀为山主”。我没有心思去考证这位“李仙”,便领着记者迅速向山上爬去。穿过茂密的竹林,来到李仙祠前,抬头望见大门的横额上镌刻着“天马名山”四个大宇,两旁嵌着对联:“天心复见;马首是瞻。”门前的梁柱上还有一副对联,因历经风雨磨洗,字迹已经变得模糊。从对联旁边的落款看,可得知这座古庙修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于1905年。在庙里还放着一块《重修李仙祠碑记》,字迹已很难辨认。经历了百余年风雨沧桑,李仙祠至今犹存,成为历史的见证,令人顿生感慨。

        令人称奇的是,天马山还流传有一副对联,怀古觅今,寓情于景,更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天道岂能知?想秦筑长城,汉通西域,唐戍胡越,宋御金辽,耗尽华厦民财,瞬眼皆为梦境;马前频指点,看南天云彩,北地冰花,东海波涛,西陲雪意,饱览神州美景,胸襟顿觉宽舒。联中以“天马”冠顶,以秦汉唐宋历朝的故事衬托南北东西四向的风景,批判历代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该联把天马山的风景描绘得秀丽多姿,美不胜收。

        时值仲夏,天气炎热,我们在李仙祠稍事休息。天马山林场的场部就设在庙里,乡林场工人热情地沏上清茶,让我们解渴。我们喝着天马山的水,欣赏着湘中名山的风光,感到格外清凉。林场工人告诉我们,天马山过去林木茂盛,茅草丛生,悬崖峭壁,洞穴奇形怪状,成群的鸟兽、石燕、蝙蝠、石蛙隐匿于石缝中。这里人迹罕至,终日阒寂无声。“大跃进”后,山上林木遭到破坏,珍禽野兽不复存在。后来,当地村乡在此办起林场,封山育林,把李仙祠改为场部,长年有三四位工人在林场看护林木。

       离开李仙祠,往前行走约200米,只听“铿铿”之声不绝于耳,原来是当地石工在山上采石。天马山盛产青石,见诸于县志:“其山多青石,是有风穴”,“石工采攻青石,积岁成岩”。循声而去,只见有一石坑,高约十余米,宽八九米,像二间大房子。里面有两个采石工人,正汗流浃背地忙着凿石,旁边堆放着一块块形状各异的青石板。青石的制作工序是,先选择好洞址,再视所需石料之长宽,以绳墨为准,划出长方块状,用锥凿沿四周凿孔,每隔一点三公分凿一公分深的圆孔,即可取出一方形石板。再斫之成型,即成为可供使用和出售的成品,用于交通、建筑和家用,以及修墓立碑等等。凿石工人辛勤劳动,手掌上常常磨出了血泡,可他们从不叫苦,脸上总是流露出微笑。我和记者连忙摆弄起摄像机,拍下石工们劳动的场面。

      天马山的青石,纹路细腻,质地坚韧,琢磨可鉴,可与汉白玉石媲美,用其雕锉成各种工艺品、装饰品,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附近居民素有采石习惯,常用之作建房和家用,民间艺人则以青石锉成石人、石马、石狮、石虎、飞龙舞凤,形态迥异,栩栩如生,颇为精美。近几年来,乡村常有能工巧匠进山采石。这里出产的青石板销路甚广,近至长衡株潭,远达鄂赣闽粤和海外,其中“观音坐莲”石像,远销东南亚市场。

      记者询问了采石工人的收入。他们说,每天至少可以采一至两块青石,除了成本,也可以赚到数十元。党的富民政策鼓励农民纷纷上山采石,增加收入。农民们除了作好责任田外,农闲季节,总要来山上采石。现在,他们大都富起来了。

       告别石工,我们继续往前走,有一石洞,形似虎口。据说过去有猛虎出没于此,还有青蛇、石燕藏于穴中。所以这里又叫“老虎崖”。洞内阴森森的,乱石成堆,正如县志所说的“阴含风气,如土囊之口”。

       我们小憩一会儿,又沿着陡峭山路往下走。不远处,一片茂密的竹林出现在我们眼前。记者把镜头对准这片竹林。摄人镜头的是随风起伏的竹海,还有蓊郁的杉木林,金黄色的野菜花。早在70年代,当地群众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绿化祖国,向荒山要钱要粮,在天马山上开荒造林,种植楠竹、杉木、果树、红薯、玉米、油茶等经济林和经济作物,并建起了林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林场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工人们精心护林、育林,进一步改变了天马山的面貌。当地群众还就地取材,用竹子编织各种竹器,除作家用外,还销售于湘潭城乡。当地农民因此逐渐走上了致富之路。时近中午,丽日当空,记者把镜头摇向山下,只见山村里矗立起一栋栋洁白的楼房,农舍旁绿林环绕,碧水萦回,好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微风吹来,山野间显得格外幽静,大家被这秀丽的风光陶醉了。

       回到山脚,仰望山顶,只见天马山巍峨雄壮、翠色苍浓,横亘在湘中大地上,有如天马行空,气吞万里山河。看罢这一切,确实令人“胸襟顿觉宽舒”。我又想起了明末清初湘潭诗人王岱游天马山时所写的诗句:“路入幽岩梅早发,地当名岳气多灵。”然而,王岱所写的是数百年前阴郁的天马山,今天的天马山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天马山的人民正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编织着美好的生活,把这座古老的湘中名山打扮得更加俏丽多姿。

      事过数百年后,果然从天马山下走出一位清正廉洁,为人坦荡的朱榕基总理.

      话至此,主题也暂且到这算接近尾声,但更多的湘潭人物还在历经传奇,风水类的故事还在继续,同时鄙人也希望我们湘潭能够有更多的伟人跟名人.给我们湘潭这块并不大的风水宝地增添更多传奇色彩!!!
 ͬ
王彪先生,长春周易专家,现任国际易学文化研究会吉林分会副会长,长春周易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