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辩证的太极图
作著:王彪
易理云: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 (如下图)
这句话既涵盖了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同时也阐述了《易经》思想理论体系中的天地宇宙形成观。
现在很多书上把太极图分黑白二色,白为阳,黑为阴。实际上应当是红黑二色,红为阳,黑为阴,阴阳回互成圆体。阴阳二气其实就是寒热二气。阳气为热,表现为火;阴气为寒,表现为水。《子平真诠》开篇的第一段云:水者,太阴也;火者,太阳也。所以太极图中的阳应为红色,太极图中的阴应为黑色。
“太极”一词的含义为:太乃大、泰之意,太极就是大到极点。经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阴阳即两仪,太极生两仪,故太极为阴阳之母。
太极图蕴含着如下的哲学道理:
1、 反映了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道理。在这依次演变的过程中,都是由于数量的变化而导致质的飞跃:无极生太极,是数量的从无到一而导致从无到有的质的变化;太极生两仪,太极即大到极点,大到极点就要一分为二,由一个事物变为两个事物,大到极点是量的积累,量的积累最终达到质的变化,数量的由一变二却导致了从一个事物变成两个事物的质的变化……
2、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太极生两仪,即一分为二。太极即是宇宙诞生前的混沌状态。太极生两仪,就是混沌状态一分为二,变成了天地(两仪在法象上就是天地)。正如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持一柄板斧将混沌一劈两半:轻而清者上浮为天(所以天干清纯),重而浊者下沉为地(所以地支藏有其它杂气)。实际上,盘古开天劈地的神话传说,是对易理思想体系中的天地宇宙形成观的描述。
3、合二为一的哲学思想。原始的混沌状态虽然分成了天和地,但天地却组成了完整的宇宙。从太极图上可以看到:(1)太极图是由阴阳组成的,这本身就是合二为一的思想(2)阴阳的每一方也是由阴阳构成的,阳除了自身外,他还有黑眼睛——阴,阴除了自身外,她还有红眼睛——阳;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构成的,都是由合二为一而得到的。好比人成年后要结婚成家,男女双方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男为阳、女为阴,结合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家庭。
4、体现了阴阳的辨证关系,即阴阳的对立互根、互为消长(就是现在哲学上所说的矛盾的对立统一)。阴阳对立,即阴阳双方的性质是相反的。如寒-热,表-里。这一点可以从太极图上看出来。太极图上阴阳鱼无论是在颜色上还是在位置上,都是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鱼眼的颜色也恰好相反……;但阴阳双方又都是为了证实对方而存在,都是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即没有阳也就无所谓阴,没有阴也就无所谓阳,阳的存在就是为了证实阴,阴的存在就是为了证实阳。每一方都是通过自己的性质反衬、强调另一方的性质。如同音符中的高低音,低音的存在是为衬托出高音,高音的存在是为了衬托出低音;没有低音也就无所谓高音,没有高音也就无所谓低音。唯有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才能产生变化,才能生成万物,所以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是一切事物的始终。所谓“辩证”是通过分辩讨论相互对立的双方,而后发现二者间是相互证实的思维过程。
5、体现了物极必反的哲学道理。太极图中的阳在其最旺盛之时,他的对立面阴就产生了(即太极图中的阳鱼头上的黑眼);太极图中的阴在其最旺盛之时,她的对立面阳就产生了(即太极图中的阴鱼头上的红眼)。所谓阴阳互化。即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伴随消长),即由一方转变为另一方。
6、体现了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化的道理。太极图是宇宙及万事万物的缩影,太极图是由阴阳构成的,具有两面性,所以易理上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即事物自身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绝不可能是单一的一方,所以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双方互为消长的:即一方在减弱的同时,与其相对立的另一方一定在增强;一方在增强的同时,与其相对立的另一方一定在减弱。所谓“此消彼长”,就是这个道理。如寒来暑往、阳盛阴衰等。
另外,既使是构成太极的“阴、阳”本身也不是绝对,其中的阳是由阴阳构成的,阴也是由阴阳构成的(这一点已经在前面讲过了)。这就更明晰的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切不可走极端,偏执一方。
7、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太极图是宇宙及万事万物的缩影,任何事物都是按照太极的理而形成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太极,大到整个宇宙可视为一个太极,小到一粒尘埃、一个粒子为一太极。
8、太极无处不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太极,所以太极是无处不在的。
总之,阴阳的辨证关系是对立统一。即阴阳双方同时存在、相互对立、相互统一,每一方的存在都是以对方为根,相互消长,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阴阳的辩证关系非常主要,如果没有掌握它,则在实际运用中就会失去指导,出现误差多、误差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我常看到一些人,有的卦算得很准,有的卦却错的离谱。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理解好阴阳的辨证关系。
注:本人已在“中华易学文化促进会”网站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