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大同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47|回复: 4

陈式太极拳简介

[复制链接]

2806

主题

0

好友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07-7-28 19:06:08 |显示全部楼层
陈式太极拳是各太极拳种最早的一支,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的陈王廷对创始陈氏太极拳起了重要作用。《陈式家谱》载:“陈奏庭又名,明末武庠生,……陈式拳手刀创始人也。”他生于十七世纪初叶。到十八世纪末,太极拳分成机关报架(革新)与老架(正统)两派。前者以陈有本(字道生)为代表,后者以陈长兴(字云亭)为代表,但在风格、行拳姿势及原理上并未发生质变,只是拳架上大小有区别。大架的拳式,手足运转的圈较大,又叫大圈拳。小架的拳式,手足的运用圈较小,双叫小圈拳。本世纪的陈鑫编著的《太极拳图说》,详述了陈氏历代练拳经验。
  陈式太极拳(小架)的拳式有:金刚捣碓(双名护心拳)、揽擦衣(又名懒扎衣)、单鞭、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斜行拗步、演手肱锤、庇身锤(又名披身捶、撇身锤)、背折靠、肘底看拳、倒卷红、内通背、运手(又名云手) 、高探马、擦脚(又名插脚)、击地锤(又名下演手锤)、二起脚(又名二起)、兽头势、小擒拿(又名小擒打),抱头推山、前招、后招、野马分鬃、玉女穿梭摆脚、跃岔(又名一堂蛇)、金鸡独立、朝天蹬、十字脚(又名十字靠)、指裆捶、青龙出水、铺地锦(又名铺地鸡、上步七星、下步跨虎、转身摆脚、当头炮等诸式。陈式太极拳还有一个套路,名曰炮捶,动作比较激烈,但仍不失太极拳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

陈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  

   1.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老子》《孟 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又编成“六禽戏”,后汉著 名医学家华佗则改为“五禽戏”,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 学的基础。陈王廷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 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这对增强人们 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2.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 的原则。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内的气血通路。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 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 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 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 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 达于四梢,归于丹田。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论,先后发其幽微。这些 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3.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推手,旧称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法。自古以来 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 北腿”、“长拳短打”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同时,由于踢、打、拿、跌 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 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于实践 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 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 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 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的武术技击方法(踢、 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

  4.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根据推手时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陈王廷独 创的成就之一。 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 练习太极拳粘枪时,采用沾连粘随的原则,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 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5.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 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是太 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 图诀相对照,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 华。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 础上,做了一系列创造性地发挥。
  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 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和正 确的锻炼,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 高级推手技术水平。这种推手的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 发展而成的。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着 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是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极拳名 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进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由于太极拳采取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的锻炼原则,所以要由松入柔, 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有柔有刚,刚柔相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后快, 快后变慢,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后发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 拳要求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武术技击水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锻炼方法。

2806

主题

0

好友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07-7-28 19:43:18 |显示全部楼层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公认为太极拳鼻祖,诞生于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

陈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 :

1.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又编成“六禽戏”,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则改为“五禽戏”,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王廷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这对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2.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内的气血通路。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归于丹田。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论,先后发其幽微。这些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3.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推手,旧称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的武术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

4.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根据推手时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陈王廷独创的成就之一。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

练习太极拳粘枪时,采用沾连粘随的原则,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5.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是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图诀相对照,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创造性地发挥。

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和正确的锻炼,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级推手技术水平。这种推手的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极拳名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进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由于太极拳采取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的锻炼原则,所以要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有柔有刚,刚柔相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后快,快后变慢,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后发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拳要求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武术技击水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锻炼方法。

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及其发展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

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新架据说是陈有本所创,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巧难度,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统,架式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逐渐改变了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吴鉴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

附:陈式太极拳一路83式各式名称
  第一式 预备式   第二式 金刚捣碓
  第三式 懒扎衣   第四式 六封四闭
  第五式 单鞭   第六式 第二金刚捣碓
  第七式 白鹤亮翅   第八式 斜行拗步
  第九式 初收   第十式 前蹚拗步
 第十一式 第二斜行拗步  第十二式 再收
 第十三式 前蹚拗步  第十四式 掩手肱捶
 第十五式 第三金刚捣碓  第十六式 披身捶
 第十七式 背折靠  第十八式 青龙出水
 第十九式 双推手  第二十式 三换掌
第二十一式 肘底捶 第二十二式 倒卷肱
第二十三式 退步压肘 第二十四式 中盘
第二十五式 白鹤亮翅 第二十六式 斜行拗步
第二十七式 闪通背 第二十八式 掩手肱捶
第二十九式 六封四闭  第三十式 单鞭
第三十一式 运手 第三十二式 高探马
第三十三式 右擦脚 第三十四式 左擦脚
第三十五式 蹬一根 第三十六式 前蹚拗步
第三十七式 击地捶 第三十八式 翻身二起脚
第三十九式 兽头势  第四十式 旋风脚
第四十一式 蹬一根 第四十二式 掩手肱捶
第四十三式 小擒打 第四十四式 抱头推山
第四十五式 三换掌 第四十六式 六封四闭
第四十七式 单鞭 第四十八式 前招
第四十九式 后招  第五十式 野马分鬃
第五十一式 六封四闭 第五十二式 单鞭
第五十三式 双震脚 第五十四式 玉女穿梭
第五十五式 懒扎衣 第五十六式 六封四闭
第五十七式 单鞭 第五十八式 运手
第五十九式 摆脚跌叉  第六十式 左右金鸡独立
第六十一式 倒拳肱 第六十二式 退步夺肘
第六十三式 中盘 第六十四式 白鹤亮翅
第六十五式 斜行拗步 第六十六式 闪通背
第六十七式 掩手肱捶 第六十八式 六封四闭
第六十九式 单鞭  第七十式 运手
第七十一式 高探马 第七十二式 十字摆莲
第七十三式 指裆捶 第七十四式 白猿献果
第七十五式 六封四闭 第七十六式 单鞭
第七十七式 雀地龙 第七十八式 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式 退步跨虎  第八十式 转身双摆莲
第八十一式 当头炮 第八十二式 金刚捣碓
第八十三式 收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2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发表于 2011-7-1 02:36:59 |显示全部楼层
看帖 回帖 是美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0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发表于 2013-1-17 21:17:27 |显示全部楼层
牛啊,想不到的强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大同周易网    吉ICP备09008463号-1

GMT+8, 2024-3-29 07:24 , Processed in 0.09475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