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大同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3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水课题——论“藏风”

[复制链接]

2685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23 11:16: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纵观风水史籍,对“藏风”的具体论述很少,然而“藏风”的功能在风水中却极为重要,有曰:“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风水中“风”的作用主要是对“气”产生影响,即所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风水的产生是以古代哲学中的“生气论”和大地有机说为基础的。生气论是风水思想的核心。风水说受“天地间只有一个气”、“万物皆成于气”观念的影响,认为大地像人体一样,是一个充满生气的有机体,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正像人体有经络穴位一样,大地也有经络穴位,有经络穴位的地方时生气连贯和生气出露的地方。风水认为,在生气出露的地方,应保持生气旺盛,不得让地中生气散逸,如《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行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可见,“藏风”是为了达到“聚气”的目的。
        关于"藏风"的要求,有山之地主要体现在环境形势上,如《葬书》中对“藏风”环境的要求是:
        “宛委自复,回环重复。......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高水深,郁草茂林。”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藏风”、“聚气”之地要山岭婉转逶迤,或顺或逆,迂回盘绕,层层拱卫。向前拥簇而不僭逼,能够聚止而不陡急。来山凝结,止而聚集,阴阳调和。图层高厚,聚水深沉,草木茂盛。总之,这是一个群山依依,流水弯弯,山岭回环,草木林盛的生气之地。
        《博山篇》认为生气有不同的情形,浮者最怕风吹,沉者则不然。原文如下:
        “势来形止,生气可乘。龙欲其聚,不欲其散。龙欲其止,不欲其行。......陇龙属阴,其气浮如,最慑风吹。支龙属阳,其气沉如,不慑风吹。”
        说明气有沉浮,“藏风”时要区别对待。《四库全书》所录《葬书》经文“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一句的注文,对“藏风”、“聚气”是情形也作了较详细的说明,注文是:
        “高陇之地,天阴自上而降,生气浮露,最怕风寒,易为荡散,如入深居密室,稍有罅隙,通风适当,肩背便能成疾,故当求其城郭(按:周围形势)密固,使气之有聚也。平支之穴,地阳自下而升,生气沉潜,不畏风吹,??出在旷野,虽八面无蔽,以自不觉,或遇穴晴日朗,其温和之气自若,故不已宽旷为嫌,但取横水之有止,使气之不行也,......”
        这段注文分高陇之地和平旷之地论“藏风”,认为:高陇之地“藏风”之时,要特别防止生气散荡,其途径是要求周围的山川形势环保紧簇,从而达到聚气和避风寒的目的。因为风水穴周围形势的每一部分都有它独特的“藏风”功能:逶迤而致的“靠山”,“行来势止,是谓全气”之地;左右两侧的护山,用以挡风护气,即“龙虎所以卫护穴”,穴场周围的水流,能阻止生气的散逸,即所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水口紧锁严实,而不直冲,是为了关住生气,等等。总之,穴场周围的环境形势要完整严谨,不可缺漏,否则会导致“生气散于飘风”。对于平旷开阔的地区来说,其气属“地阳”,地气沉潜而不漂浮,不怕风吹,只要有水界之,使之不随地脉跑掉即可。所以,高陇之地是靠环境形势来藏风和聚气的,而平旷之地是靠水龙来聚气的。
        概而言之,风水理想模式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挡风,或叫避风、藏风,最终目的是保持小环境(或气场)的生气不受散失。因为生气化生万物的根本,生气的散失意味着穴场周围环境“生机”的丧失,失去生机勃勃的环境是想“凶”的表现。这种吉凶观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环境观。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0

主题

0

好友

15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2#
发表于 2013-4-12 05:43:41 |只看该作者
呵呵,好帖,好好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大同周易网    吉ICP备09008463号-1

GMT+8, 2024-5-1 14:38 , Processed in 0.12224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