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大同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严经》概述

[复制链接]

2685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2-20 02:14: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慧德 整理

    华严经》,具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

    本经是大乘佛法要典之一。我国华严宗即是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就本经经题而论,《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法喻因果”并举,“理智人法”兼备,一经要旨,皆在其中。“大”,无外曰大,一切尽在其内,所以“大”又有包含一切的深义;指的是佛法的空性、佛的本觉如来藏,七大无碍,以及无边无际,涵盖一切;从世俗的角度来说,指的是我们的心胸要宽大,要学会包容一切,不管是好的、坏的,甚至善的或者恶的,都要用一颗慈悲之心去包容它。“方”,乃方正之意,故正理曰方,代表正确的方式、方法、规则,故为轨范的意思,我个认为“方”还带有空间之意;广,是周遍的意思,就是广博无边;如果从世俗的角度进行分析,就是包括一切,包容一切。也就是总说一心法界的体用,广大而无边,称为“大方广”。“佛”,是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者;大方广的无尽法界已经是遍及一切而无外的了,既然已经是无外了,那么自然也就是无上了,所以佛被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华,是成就万德圆备果体的因行譬喻;因此开演因位的万行,以严饰佛果的深义,则称为佛华严。总之,大方广佛华严是所诠的义理,而“经”则为能诠的言教。


    本经是如来成道后的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的自内证法门,但天台宗智顗大师的“五时判教”认为《华严经》是佛于初成道三七日间为文殊、普贤等法身大士宣讲的。我师父梦参大德在世为大众讲解《华严经》的时候(其在晚年讲的《华严经》时),在讲到佛讲《华严经》用了多久的时间的时候,他老人家说“佛讲《华严经》其实只用了七天,因为《华严经》是顿演的”。华严经教是教法中的根本法轮,所以称为“称性本教”。又因本教法属顿教法门,因此也称“初顿华严”,内容记述佛陀的因行果德,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妙旨。


    《华严经》,是佛门第一经,是世尊的圆满法轮。这一部经,是整个佛法的纲领,是整个佛学的概论。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都是讲《华严经》的某一部份。说宇宙人生全体的就是这部经。这部经怎样圆满的呢?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此经才究竟圆满。

A1.jpg



    华严经虽出于印度,然尚未发挥本经最高之玄旨,直至我国成立华严宗,方才发扬其真义。

    《华严经》是诸佛的秘藏,主要讲述了佛果的境界——即什么是佛,及成佛之因。相信道友们常听说“明心见性即为成佛”。“性”指的是自性、法界、如来藏。见性,就是证得自性。自性是遍及一切的,是遍及一切时空法界的,尽虚空遍法界皆是自性,一切的一切都是自性。所以,证得自性,也就是与法界合一了,也就是证得法身了。在理、事上皆圆满证得自性的人就是佛,所以自性也被称为自性佛、法身佛。《华严经》上讲,法身佛就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是音译,其义译为“大日如来”。自性光明无量,遍及一切十方法界虚空界,遍一切处,如同大日照耀十方法界,故名“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不仅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也是诸佛菩萨及一切众生(有情众性和无情众生都包含在内)的法身。


    佛果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呢?换句话讲,什么是佛?很多道友对佛的认知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三千威仪,头上和身上放光,能现种种神通的神人;甚至很多不学佛的人或是学佛不深的人认为佛就是一头卷发、大耳垂伦、头上和身上带着光圈,并能现种种神通的人……相信很多人对佛的认知就是这样的。其实这只是看到了一个表象,对于什么是佛并没有做到正确的认知。正因为多数人对于佛的认知只是停留在这样表象上的错误认知上,所以魔王才会有机会出来传邪教。正如佛在《金刚经》上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在《金刚经》上又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魔王也能变化出来的,种种神通魔王也有,所以“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出自《金刚经》),所以只通过表象来判断什么是佛的话,那永远都不可能明白什么佛。另外,很多学佛学了一段时间的人,甚至学了很多年的人,会知道佛就是觉悟的人。觉悟了什么呢?大家可能会回答觉悟了宇宙人生真理的人。那具体是什么样的呢?恐怕大家就说不清楚了,只是心中有这样的抽象的概念而已。当然,对于什么是佛,如何成佛,佛陀在一开始传法时都不敢讲,不但一开始不敢讲,就是讲到中间的时候也不敢讲,甚至佛陀到晚年的时候也不敢轻易讲,就连《法华经》也是佛陀晚年在灵鹫山上由于弟子舍利弗的一再肯求下才讲的,当时有三千比丘、比丘尼及在家居士无法相信和接受佛陀所讲的内容,于是这三千人便下山离开了。大家要知道,这已经是在佛陀晚年了。佛陀来世间的真正目的就是来传如何成佛的方法,也就是《法华经》上所讲的“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了这一目的,佛陀先是讲了十二年的阿含部经典,接着又讲了八年的“方等经”,然后又讲了二十二年的般若部经典,在这样的基础上仍然不敢讲《法华经》。事实也证明,在舍利弗的一再请求下,佛开讲《法华经》后,很多人接受不了,当场就有三千人马上离开了……讲《法华经》尚且如此,又何况是讲《华严经》呢?《法华经》是讲如何成佛的,而《华严经》是讲佛果境界及成佛的因果。佛果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华严经》上就讲了,而且也只有《华严经》上明确讲了佛果的境界。


    成佛后所证得的净土叫“莲华(华、花两字通假)藏世界”,或称“莲花藏世界海”,简称“华藏世界”或“华严世界”,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的净土。以大莲花中包藏微尘数的世界,以此得名。《华严经》第五卷:“如于此华藏世界海,十方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海中,悉亦如是。”华藏世界是毗卢遮那佛过去劫修普贤大行感召出来的。华藏世界海有无量世界种,每一世界种有20层,每一层有无量大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和我们同处第十三层。而每一大千世界由一百亿太阳月亮组成的一百亿四天下,每一四天下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28层天、四大部州、地狱。其中一个四天下的南部的南瞻部州是我们地球。每一大千世界有风轮围绕,大自在天天王的天眼透不过去,我们目前的科学观测的宇宙即在这个范围,也没透过去。华藏世界的体量相当庞大,这就是佛的心量和境界,远远超出了科学的认知,也看出了人类的渺小。华严净土,不仅是凡夫见不到,就连声闻、缘觉二乘的阿罗汉及等觉以下的菩萨都无法见到,因为那是佛果的境界。




    那么成佛的因是什么呢?成佛的因就是普贤菩萨在《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所讲的“普贤十大愿王”。“普贤十大愿王”如下:


礼敬诸佛一是人格的尊重。


称赞如来一是语言的布施。


广修供养一是结缘的实践。


忏悔业障一是生活的反省。


随喜功德一是心意的净化。


请转法轮一是真理的传播。


请佛住世一是圣贤的礼遇。


常随佛学一是智者的追随。


恒顺众生一是民意的重视。


普皆回向一是法界的平和。


    对于“普贤十大愿王”,相信很多道友,尤其是修净土的道友都已知晓,但对于“普贤十大愿王”的真实内含却未必了解。《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详细讲解了“普贤十大愿王”的内含。经中原文如下: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輪。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輪者。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輪。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輪,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亦皆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悉皆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修“普贤十大愿王”才是成佛的因。但是若如此真实讲出,学佛者必多退失信心!所以,佛在初期传法时,只好先讲“戒定慧”三学、六度、八正道,这些世间凡夫容易接受,并且也容易做到,有信心进行修行。修“戒定慧”三学、六度八正道等,就可以让一个人成为真正的好人了,就可以让一个人不生恶念、邪念了,因此可以摆脱世间苦恼成为阿罗汉或相应的菩萨果位。但是要想真正成佛,必须修“普贤十大愿王”。




    《华严经》到底有几个版本?我们知道,现在汉传的《华严经》,常见的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但是,在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看来,《华严经》分为以下六种版本。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恒本


    什么是《华严经》的恒本呢?法藏大师在《华严经探玄记》中说道:在《华严经》的不思议品中说:“一切法界、虚空界等世界,悉以毛端周遍度量;一一毛端处,于念念中,化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身,乃至尽未来际劫,一一化佛身,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头;一一头,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舌;一一舌,出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音声;一一音声,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修多罗;一一修多罗,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法;一一法中,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句身、味身;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劫,说异句身、味身,音声充满法界,一切众生,无不闻者;尽一切未来际劫……如来音声,无异无断,不可穷尽。”如经文中所说:这些异类世界之中毛端处念念常常宣说《华严经》,没有片刻的休息,这些经文无法结集,也不能用俗世间概念中的品颂多少来局限它的数量,而且这也不是下位众生所能受持的。这就是法藏大师所认为的恒本《华严经》,可以说是已经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之外的版本。


二、大本


    这里所说的大本,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时所拜见的海云比丘,其所受持的《普眼经》,是以须弥山聚笔,以四大海水书写一品的修多罗,而不可穷尽。像这样书写的经文品数比微尘数还要多得多。这是大菩萨们以陀罗尼力受持的版本,不是用世俗之中的贝多罗树叶所能书写记载的。


三、上本


    什么是上本呢?这就是指结集文中的上本了。西域中流传着一种说法:龙树菩萨前往龙宫所见的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其中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颂,共计四天下微尘数品。


四、中本


    《华严经》的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共一千二百品。


    《华严经》的上本和中本,都收藏在龙宫之中,由龙王守护,不是阎浮提之人所能受持的,所以在俗世间无法见到。


五、下本


    《华严经》的下本,有十万颂,共四十八品。龙树菩萨在龙宫中把这个版本的《华严经》记下,并在天竺流通。《历代三宝纪》中说:“于阗东南二千余里。有遮拘迦国。彼王纯信敬重大乘。诸国名僧入其境者并皆试练。若小乘学即遣不留。摩诃衍人请停供养。王宫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大经。并十万偈。”这是说,在于阗东南二千余里外的地方,有一个遮拘迦国。那里的国王素来敬重大乘,各国的名僧只要到了他的国界之内,他都一一亲自接见试炼。如果是学习小乘者,请其离开,并不挽留;而习学大乘者,他都请之逗留国中,亲自供养。王宫内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大经,并十万偈。由此可见,当时的西域还是保留了《华严经》下本十万颂的版本的。


六、略本


    这里说的略本,就是法藏大师写《华严经探玄记》时所依的《六十华严》。它是十万颂华严中前三万六千颂中的要略本。值得一提的时候,直到武则天让人到西域,迎请实叉难陀三藏和梵本的《华严经》,中土这才迎来了《八十华严》。据《开元释教录》中记载,实叉难陀三藏于证圣元年三月十四日,在东都洛阳大遍空寺开始翻译此经,由武则天亲受笔削,圣历二年十月八日于佛授记寺完成全经。


    此经汉译本有三种: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又称为“后译《华严》”,或称为《四十华严》。


    此经第一个汉译本是《六十华严》,它的梵文原本三万六千偈,是由慧远的弟子支法领从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得来,于晋义熙十四年(418)。三月十日在扬州(今南京)道场寺请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出,三藏手执梵本,译为汉语,法业笔受,慧严、慧观等润文,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为檀越,于元熙二年(420)六月十日译竟,刘宋永初二年(421)复校完毕(见《出三藏记集》卷九经后记等)。初译出时分五十卷,后改为六十卷,内分三十四品,总由七处、八会的说法而成。嗣后唐永隆元年(680)三月,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和法藏校勘此经,见所译《入法界缺》内有缺文,因更就梵本译出从摩耶夫人到弥勒菩萨文一段约八九纸补入(见《华严经探玄记》卷一)。这就成为现行《华严经》六十卷本。


    此经第二个汉译本便是《八十华严》,它的梵文原本四万五千颂,唐则天武后遣使从于阗求得,并请来其地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于证圣元年(695)三月十四日在洛阳大遍空寺开始翻译,武后亲临译场首题品名,菩提留志、义净同宣梵本,复礼、法藏等并参与笔受润文,到圣历二年(699)十月十八日在佛授记寺译毕(见《开元释教录》卷九),成八十卷,内分三十九品,总由七处(同旧译)、九会(八会同旧译,新增"普光法堂"一会)的说法而成。后法藏发见此经《入法界品》中尚有脱文,仍与地婆诃罗校勘梵文,于第八十卷初从弥勒菩萨后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识前中间,补入文殊伸手摩善财顶十五行(《华严经疏》卷三、《华严经略策》),即为现今流行的《华严经》八十卷本。


    此经第三个汉译本是《四十华严》,它的梵文原本一万六千七百偈(见《贞元释教录》卷十七)是南天竺乌荼国王亲手书写遣使于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送赠来唐。翌年六月,唐德宗嘱罽宾三藏般若在长安崇福寺从事翻译,广济译语,圆照笔受,智柔、智通回缀,道弘、鉴灵润文,道章、大通证义,澄观、灵邃等详定,至十四年(798)二月译毕,成四十卷。其内容是勘同旧新两译《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一品,但文字上大为增广;尤其是四十卷有普贤十大行愿,和新添的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是前此两译《华严经》中所未有。以上是汉译此经的三大译本。


    其实汉译三本华严,都是不全的,都不是全部,旧译的仅三万六千偈、新译仅四万五千偈,皆不及“下本华严”的一半(应有十万偈)。“后译”则仅此经中《入法界品》的一品而已。弘一大师教导我们,八十卷经读到《离世间品》59卷,接着念《四十华严》40卷,总共99卷,那就是最完整的本子了。


    在上述这三种版本当中,最为人们所爱研读的,当推被称为新经的八十华严。虽还不完全,祗有下本中的前分四万五千偈三十九品经。不过序、正、流通三分俱全。清凉国师判释前五卷为序分,中间55卷半经为正宗分,后面19卷半经为流通分。


    此外,此经中某一品或一部分传译于中国的为数也不少。公元二世纪中,后汉支娄迦谶曾于洛阳译出《兜沙经》一卷,当是此经别行本汉译的开始,吴支谦、西晋竺法护、聂道真乃至南北朝、隋、唐各朝,都有《华严经》的支分别行本译出,在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中曾列举有这类别行译本三十五部。今略就现存各本并对照唐译各品会列载如下:


    《佛说兜沙经》一卷(《如来名号品》,《光明觉品》),后汉支娄迦谶译。


    《佛说菩萨本业经》一卷(《净行品》,《十住品》),吴支谦译。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净行品》),西晋聂道真译。


    《菩萨十住行道品》一卷(《十住品》),西晋竺法护译。《菩萨十住经》一卷(《十住品》),东晋祇多密译。《十住经》四卷(《十住品》),后秦鸠摩罗什译。


    《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十地品》),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十地经》九卷(《十地品》),唐尸罗达摩译。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三卷(《十定品》),西晋竺法护译。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寿量品》),唐玄奘译。《佛说校量一切佛刹功德经》一卷(《寿量品》),宋法贤译。


    《佛说如来兴显经》四卷(《如来出现品》),西晋竺法护译。


    《度世品经》六卷(《离世间品》),西晋竺法护译。


    《佛说罗摩迦经》三卷(《入法界品》),西秦圣坚译。《文殊师利发愿经》一卷(《入法界品》),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一卷(《入法界品》),唐地婆诃罗译。


    《佛华严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二卷(《普光法堂会》),隋阇那崛多译。《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一卷(《普光法堂会》),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一卷(别本华严),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一卷(同上),唐提云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一卷(同上),唐提云般若译。《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同上),唐实叉难陀译。


    至如《华严》三大译本中的唐般若译四十卷《华严》,也同样是全部经中《入法界品》的别行。


    此经的藏文译本,是由印度胜友、天王菩提和中国西藏智军共从梵文译出,并由遍照护加以复校,成一百十五卷(奈塘目录作一百三十卷,德格目录作一百一十六卷,实为一百一十五卷),内分四十五品,前四十四品相当于唐译本前三十八品,第四十五品当于唐译本第三十九《入法界品》,又藏译本比汉译本多出第十一品和第三十二品,其他各品文句上也颇有出入。


    关于此经的梵本,如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说:“《华严经》有百千偈,故名‘百千经’。”又《华严经传记》卷一也称,西域传说此《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其中上中两本隐而不传,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现流天竺。中国佛教此中所说现流天竺的下本有十万偈,和《大智度论》卷一百所说“《不思议解脱经》有十万偈”,晋译《六十华严经后记》所说“《华严经》梵本凡十万偈”相符,而证明此经亦名《不思议解脱经》,全本凡十万偈,而《四十华严》乃其中的一部分。如《贞元释教录》卷十七说:“梵本《大方广佛花严经》总有六夹,共十万偈,大唐已译八十卷当第二夹了,今南天竺国王所进当第三夹(即般若译《四十华严》梵本),有一万六千七百偈”。又《四十华严经后记》也说此梵本是“南天竺乌荼国王手自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百千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逞事佛刹极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再参考世亲《十地经论》与金刚军、坚慧的释论,解释此经《十地品》,寂天的《大乘集菩萨学论》也引用此经《贤首品》的偈颂等情形来看,可以想见此经的《入法界》、《十地》乃至其他各品在印度古代已各成一经而分别流行。其中《入法界品》(即《四十华严》)和《十地品》,且为尼泊尔佛教中古来通常传诵的九部大经之二,因而这两品的梵本在尼泊尔一直保存。到十九世纪中,这两品梵本随着其他梵典又由尼泊尔更流传到印度、英、法、日本等国,并有所校勘出版。现行梵文《十地品》有近藤晃曜校刊本(东京,1936),《入法界品》有铃木大拙,泉芳璟校刊本(京都,1934~1936),《普贤菩萨行愿赞》有渡边海旭校刊本(1902)。至于其他各品的梵本似都已散佚而未见发现。


    此经的汉译本中,以唐译八十卷本的文义最为畅达,品目也较完备,因而在汉地流传最盛。以下依据这一译本略述此经的内容。


    《八十华严》共分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各会大意略述如下:


    初会菩提场:普贤菩萨说毗卢遮那如来依正因果法门。计有《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等六品。这六品是宣扬如来难思之果,劝励发大菩提心的众生,令生乐欲,以起净信。前五品是彰显卢舍那佛依正果德,后一品则是明佛本因。


    二会普光明殿:文殊师利菩萨说十信等法门。计有《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等六品。前三品是所信之果,后三品是能信之因。


    三会忉利天官:法慧菩萨说十住等法门。计有《升须弥山顶品》、《须弥顶上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明法品》等六品。


    四会夜摩天官:功德林菩萨说十行等法门。计有《升夜摩天言品》、《夜摩宫中偈赞品》、《十行品》、《十无尽藏品》等四品。


    五会兜率天官: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等法门。计有《升兜率天宫品》、《兜率宫中偈赞品》、《十回向品》等三品。


    六会他化自在天宫:金刚藏菩萨说十地法门,即《十地品》。


    七重会普光明殿:毗卢遮那如来说阿僧祗数量法门及如来随好光明功德;普贤等诸菩萨说十大三昧等等觉法门。计有《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以上明差别因;《佛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以上明差别果;《说普贤行品》,是明平等因;《如来出现品》,是明平等果。


    八三会普光明殿:普贤菩萨说离世间法,即《离世间品》。普慧菩萨云兴二百问,普贤菩萨瓶泻二千酬,初明住、行、向、地、等觉五位之因,后明八相之果。


    九会逝多林:有本末二会,初毗卢遮那如来放光现相答诸菩萨念请,为本会;其次文殊师利菩萨从善住楼阁出往人间,开悟六千比丘,指引善财童子遍参五十三善知识,为末会。只《入法界品》一品。


    上述九会三十九品中的《净行品》是佛教徒实践清净生活的指南,是人间佛教的经证。据《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载,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向西域僧请受菩萨戒时,众人告诉西域僧说:“此童子能读诵华严大经,且能理解其经义。”西域僧惊叹道:“华严一乘是诸佛的秘藏,此经甚难值遇,何况能理解经中要义!若有人能读诵《净行》一品,其人已具足菩萨净戒,不须再求受菩萨戒。”诚如西域僧所说,若能实践《净行品》,则犹如已实践菩萨戒,因为《净行品》实即为大乘的菩萨戒。在本品中,智首菩萨请问净化身口意三业的方法,文殊菩萨为说“一百四十愿行”,这就是说明如何由日常生活净化已受染污行为的方法。又佛教徒日日礼诵的三归依文,亦出自本品。由是可见本品与佛教徒修行关系的密切。


    《十地品》在《华严经》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佛陀于他化自在天宫说法时,金刚藏菩萨承佛威神,述说菩萨修行的十地。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一切佛法的根本,菩萨若能奉行此十地,必能获得一切智慧。


    《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受文殊师利菩萨教海,遍游南方诸国,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值遇普贤菩萨而成就佛道。其求法过程,表示华严入法界的各阶段。善财初参德云比丘,受念佛三昧门,继而展转参访语言学家弥伽、聚沙为戏的数学家自在主童子、严刑酷罚的无厌足王、修大慈幢行的大光王、香长者、航海家婆施罗、法官无上胜、观自在普产、弥勒菩萨,及诸比丘尼、优婆夷、仙人、婆罗门外道、王女、佛母、地神、树神等,听受种种法门,终至普贤菩萨道场,证入无生法界。


    有关善财童子求道历程的偈赞与图绘极多,如宋忠师的《五相智识颂》、佛国惟白的《文殊指南图赞》等皆是。又禅宗寺院常于观世音菩萨左侧设置善财童子像,即取材自善财参谒观音,受其教化一事。


    本经的异译本有《六十华严》及《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又称旧译,东晋佛驮跋陀罗翻译,共六十卷,七处八会,三十四品。《四十华严》,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称《普贤行愿品》(注意:与大家现在所说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是不一样的,比现在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多了完整的三十九卷《入法界品》。而《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皆不完整,只有21卷),四十卷,唐朝般若译,为新旧二译《华严经·入法界品》的别译。《四十华严》虽与新旧二译的《入法界品》大同小异,然其文较广,并于卷四十中新添入普贤十大愿。“普贤十大愿”如下:


礼敬诸佛一是人格的尊重。


称赞如来一是语言的布施。


广修供养一是结缘的实践。


忏悔业障一是生活的反省。


随喜功德一是心意的净化。


请转法轮一是真理的传播。


请佛住世一是圣贤的礼遇。


常随佛学一是智者的追随。


恒顺众生一是民意的重视。


普皆回向一是法界的平和。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八册、《碛砂藏》第七、八册、《龙藏》第二十五、二十六册、《正藏》第十二册、《大正藏》第十册。


    “普贤十大愿”便是现在大家所说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行愿品》是《华严经》最后一品,在《华严经》全经之末。此卷涵盖了整部经的内涵主旨,又是对全经的总结!在此卷中,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说:“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下面就是详细分述十种广大行愿。”这十种广大行愿,便是成就如来功德的法门。华严是经中之王,而这一卷经,在全经之末,列示如来功德,正是经王的归根结穴,可见这卷经,在整个佛法中的地位了。




    在旧译六十卷本中只有八会三十四品。这是由于旧译本缺《十定品》一品,并以《十地品》以下十一品为第六会而减少一会;又新译本《如来现相品》以下五品在旧译中合为《卢舍那佛品》一品,因而一共相差一会五品。新旧两译本的品目和分卷对照如下:

A2.jpg

    从新译本译出以后,八世纪以来汉地的华严学者大都依据新经讲习疏释。但在新译本出现以前,就连唐贤首(法藏)的讲疏还都一般依据晋译六十卷本。因此对于本经的文义,在有名的贤首《探玄记》(卷二)和《文义纲目》中,即依旧译本将全经判为五分:

    一、教起因缘分(旧《世间净眼品》),这就是全经的序分。

    二、拳果劝乐生信分(旧《卢舍那佛品》)显示舍那佛的果德和他过去的因行,劝令生信。

    三、修因契果生解分(旧《如来名号品》至《宝王如来性起品》三十品),显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因行和所契的佛果,为令生解。

    四、托法进修成行分(旧《离世间品》),显示依诸菩萨行法,从事进修,成菩萨行。

    五、依人入证成德分(旧《入法界品》),显示由于善知识的教导,证入法界,成就果德。

    又分科此经的内容为五周因果:一、所信因果(旧《卢舍那佛品》),二、差别因果(旧《如来名号品》至《菩萨住处品》二十五品是差别因,《佛不思议法品》至《佛小相光明功德品》三品是差别果),三、平等因果(旧《普贤菩萨行品》是平等因,《宝王如来性起品》是平等果),四、成行因果(旧《离世间品》),五、证入因果(旧《入法界品》)。嗣后清凉《华严经疏》(卷四),也沿用这五分说和五因果说来分摄新译八十卷经三十九品的文义。而这样的分科也就成为古今贤首宗师解说此经的通论。

    又古今疏家也同样以序、正宗、流通三分科判此经。即一般都以初品为序分,《卢舍那佛品》(新《如来现相品》)以下为正宗分。流通分在古时有多种异说:如北魏慧光以《入法界品》为流通分;隋慧远以《入法界品》内的善财童子以下属流通分;隋灵裕以《入法界品》最后的偈颂为流通分;还有人说以末后二偈为流通分;还有人说此经还未来尽,因而没有流通分;还有人说以其他的眷属经为此经的流通分;还有人说此经说法无尽无休,所以没有流通分。唐清凉(澄观)在他撰的《华严经疏》中认为慧远所说最为合理(《华严经疏》卷四),因而以《法界品》内的善财童子以下为流通分的三分说,也成为后来贤首宗师解说此经的通论。关于此经的宗趣,古来也有各样不同的见解:如齐昙衍说此经是以无碍法界为宗,隋灵裕说此经是以甚深法界心境为宗,还有人说此经是以缘起为宗,还有人说此经是以唯识为宗,唐敏(法敏)、印二师说此经是以因果为宗,隋慧远说此经是以华严三昧为宗,隋达摩笈多说此经是以观行为宗,还有人说此经是以海印三昧为宗,北魏慧光说此经是以因果理实为宗。唐贤首(法藏)依慧光说加以充实,即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此经的宗趣(清凉《华严经疏》卷三),这也成为后来贤首宗师对于此经的共同见解。

    此经的义理,为古今佛教学人所一致尊重。从南北朝以来,以判教著称的江南三家都将此经判为顿教,而以其他经典判为渐教或不定教。其时北方七家判教的步调虽参差各不相同,但也以此经判为诸教中最高的圆教或顿教、真宗、法界宗等。此后隋吉藏立三转法轮,以此经为根本法轮;天台智顗立化仪四教,以此经列为顿教,又立化法四教,以此经列为别兼圆教;唐窥基立三时教,以此经为中道教;贤首宗师则以此经判为五教中的一乘圆教,或十宗中的圆明具德宗。都显示此经在佛教中向来被认为是最圆顿的经教。

    关于此经古来传播的情形,相传佛灭度后,此经在印度曾经隐没,后龙树菩萨弘扬大乘,便将它流传于世。龙树还造出《大不思议论》十万偈以解释此经,现行汉译的《十住毗婆娑论》十六卷,便是该论的一部分,为此经《十地品》中初二地的解说。在这以后,世亲菩萨也依此经《十地品》造出《十地经论》,发挥了《华严》的要义,金刚军、坚慧、日成、释慧诸论师又各造出了《十地经论》的解释(日成、释慧两释现存有藏文译本),可以想见此经在古代印度曾经部分流行一时。至于全经在当时当地流传的情形不详。

    从后汉以来,此经的别行本在中国虽陆续译出不少,但它的传弘还不见兴盛。到了东晋佛驮跋陀罗的六十卷本译出以来,此经才受到汉地佛教学人的重视,对它传诵、讲习乃至疏释的情形也渐行热烈。如最初参与此经译场的法业,曾亲承佛驮跋陀罗的口义而撰成《义记》二卷;随后刘宋求那跋陀罗曾讲解过此经多次,北齐玄畅更对此经随章逐句畅加疏讲。北魏勒那摩提也曾弘讲此经,又刘谦之精研此经,制《华严论》六百卷。这时菩提流支又译出了《十地经论》,由于《地论》的弘通,此经更得到相应的发扬,地论师慧光又撰制了此经的《广疏》和《略疏》(现存一卷),并以此经判为圆教而广为弘敷。又齐大觉寺僧范著有《经疏》五卷,邺中昙遵著有《经疏》七卷,洛州昙衍著有《经疏》七卷,后魏灵辩著有《经论》一百卷(现存一卷),魏北台智炬著有《经疏》七卷。嗣后隋相州演空寺灵裕著有《经疏》八卷(现存《文义记》第六卷),《旨归》一卷;西寺昙迁著有《华严明难品疏》十卷;西京慧藏著有《义疏》十卷;西京洪遵著有《经疏》七卷;净影寺慧远著有《经疏》七卷,《十地论义记》七卷(现存四卷);嘉祥寺吉藏著有《游意》一卷(现存);武德寺慧觉著有《十地品疏》十卷;唐越州法敏著有《经疏》七卷;终南山智正著有《经疏》二十二卷;慈恩寺灵辩著有《经疏》十二卷。而南北各地风行讲诵,更促进了华严学的广泛开展。

    随着此经在隋、唐时代的盛行传通,遂有以专弘这一经的教观为主的贤首宗渐次形成。首先是隋杜顺(法顺)在终南山弘通此经,并著《华严五教止观》一卷(现存)和《华严法界观门》一卷(现存),以彰此经的玄旨而开一宗的基础。他的弟子至相寺智俨更发展了他的心要,并参照地论师的学说,著有《华严经搜玄记》九卷(现存),为贤首宗师疏述旧译本经的最早的名著。智俨还宗依经义,著述《华严经孔目章》四卷(现存),《华严五十要问答》二卷(现存),《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现存),《六相章》一卷(今佚),以显一经的要义。嗣后大成贤首宗的贤首(法藏),更广泛发挥此经的教义,著有《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现存),为贤首宗疏解旧译本经的重要名著。他还著有《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现存),《华严经旨归》一卷(现存),《华严八会章》一卷,《华严经翻梵语》一卷,《华严旧经梵语及音义》一卷等。此外他还依据此经著有关于此宗宗义的名著,如《华严五教章》(现存),《华严义海百门》(现存)等。他的弟子荷恩寺宗一,也著有《华严经料简》十二卷,《华严经疏》二十卷。此上所有关于此经的讲习疏解,皆是依晋译《六十华严》而作。

    到了武周时,实叉难陀的《八十华严》译出,法藏以垂暮之年参预了译场笔受,还依据新译《华严经》著有《开脉义记》一卷(现存),《新经三昧记》一卷,《七处九会颂》一卷,《华严略疏》十二卷,以显释新经文义。法藏的弟子静法寺慧苑也根据新经著有《续华严经疏刊定记》三十卷(现存),突破师说,自抒己见。他并著有《华严经音义》四卷(现存),《华严旋复章》十卷,《九会章》一卷等。后来清凉(澄观)更大振华严的宗风,纠正慧苑的异见,发挥贤首的正统学说,撰有《华严经玄谈》九卷(现存),《华严经疏》六十卷(现存),《随疏演义钞》三十卷(现存),为贤首宗师疏释新译本经的最大名著。此外他还著有《华严经钞科》十卷(现存),《华严经略策》一卷(现存),《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现存)等。但到了贞元中,澄观又参预了四十卷《华严经》的译出,他又撰著《普贤行愿品别行疏》六卷(现存),贞元《华严经疏》十卷(现存),以阐述《四十华严》的深义。澄观的弟子圭峰草堂寺宗密也著有《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六卷(现存),《行愿品疏科》一卷(现存),以显彰澄观的心要。宗密还著有《新华严合经论》四十卷。以上专弘此经并因而蔚成一宗的法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五师,世称为华严五祖,为汉地传播《华严经》的主要学匠。

    宗外的名家,有长者李通玄,精研此经,著有《新华严经论》四十卷(现存),发挥了《八十华严》的新义。他又著有《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一卷(现存),《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现存)等。又天台宗荆溪湛然,也著有《华严经愿行观行骨目》二卷(现存)。又静居撰有《麟德殿讲华严经玄义》一卷等。

    唐代以后,此经的弘扬讲习仍相当殷盛,各朝的重要注疏有:宋观复的《华严疏钞会解记》十卷,复庵的《华严纶贯》一卷(现存),戒环的《华严经要解》一卷(现存),通道的《华严经吞海集》三卷(现存),《华严法相概节》一卷,辽鲜演的《华严经玄谈抉择》六卷(现存),元普瑞的《华严悬谈会玄记》四十卷(现存),明德清的《华严经纲要》八十卷(现存),善坚的《华严经大意》一卷(现存),方泽的《华严经合论纂要》三卷(现存),李贽的《华严经合论简要》四卷(现存),清永光的《华严经纲目贯摄》一卷(现存),《华严三十九品大意》一卷(现存)等。

    以此经的观行讲习为目标的华严宗风,从唐代以来即远播于海外。七世纪中,新罗义湘曾来唐在智俨门下受学,回国后弘通此经,为朝鲜华严宗初祖。同时元晓在新罗也精研此经,著有《华严经纲目》一卷,《华严经疏》十卷(现存一卷)。又新罗太贤著有《古迹记》十卷,表圆著有《华严文义要决问答》四卷(现存),并在该地大为弘通。又八世纪中,此经已在日本书写流传,随后唐僧道璿东渡传讲《华严》,为日本华严宗初祖,此后此经在该国传弘讲习颇盛。该国有关此经的著作,有宗性的《华严经义钞》四十卷(现存),凝然的《华严经品释》一卷(现存),《华严经探玄记洞幽钞》一百二十卷(现存),凤潭的《华严经探玄记玄谈》一卷(现存),兴隆的《华严玄记大略钞》四十九卷(现存),普寂的《华严探玄记发挥钞》十卷(现存),《探玄记讲要》八卷(现存)等。


华严经来历


    有关华严经的起源,佛教有一个基本一致的讲法,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悟道以后成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他所怔悟到的就是华严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广大幽玄,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人根器不足,不能够受持,所以佛陀就向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宣讲此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中的一位是龙王(大龙菩萨),他后来把《华严经》汇集起来,珍藏到龙宫里面。

    佛陀活动的年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到了公元二世纪的时候,南印度出现了一位名叫龙树的菩萨(大善知识),他出身于婆罗门种姓,自幼聪慧过人,博闻强记,各种世间技艺无不通晓。后来出家学佛,又很快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经典,然后自认为已经博通三藏,而且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也不过如此。就在他准备自立宗派的时候,龙王(大龙菩萨)出现了,邀请他到龙宫阅读所收藏的佛经,龙树菩萨于龙宫中见到《华严经》,由此认识到释迦牟尼佛确实具有无比圆满的智慧。当时看到华严经有上中下三种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其上中二本都不是凡人的心力能够受持,于是他只把下本十万偈的《华严经》带出龙宫,在世间广布流传。而实际上流传的经本只是下本的略本,我们见到的最完备的唐译八十华严也只有四万五千偈。

     这个故事是否可信呢?不得而知,至少故事本身很精彩。它其实在告诉我们三个部分:第一个是经典由龙王(大龙菩萨)结集;二是经典收藏于龙宫;三是经典由龙树菩萨请出流传人间。事实上,这三个部分的根本意义在于表法,不在于是否真实发生过。大龙菩萨表示有大善根的众生,龙宫指的是自性海,龙树将华严经请出,是在表示从自性海中开发我们本具的佛性,所以龙树其实指的是有大善根有建设性的人。大善根的人将《华严经》收集起来,又从自性海中开发出来,这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华严经》的应世因缘。




《华严经》怎么读?


    汉泽本《华严经》有三种。其实完整本只是两种,晋译六十卷华严与唐译八十卷华严,晋经尚简,称为旧译,唐经宏丰,称为新译。两译相对,以示区别。


    唐译四十卷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只是六十华严或八十华严中的最后一品,叫《入法界品》,世人所知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前两译所缺的普贤十大愿王都在其中。


    总的就称三部华严好了,即是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厚厚三部合计180卷,约有153万字,要怎样读呢?


    依弘一大师依学人根器心力,广略不同,华严怎样读,分出几个层次:


1、不能读全经,可读两品作为日课,就是四十华严中第四十品经《普贤行愿品》与八十华严中的《净行品》。


2、增加几品作日课,可读唐译《菩萨问明品》、《贤首品》、《初发心功德品》、《十行品》、《十回向品初回向章》、《十忍品》、《如来出现品》。


3、读全经作日课,读八十华严至第59卷《离世间品》结束,接着读四十华严(40卷),总共99卷,包括十大愿王在内,是较为完全的一部华严经,这是大师或对时间不足者慈悲开示的方便读法。我以为还是直诵到底为好,因译本不同,行法不同,语言文字风格也不同,一气呵成,无有阻隔,痛快淋漓。


4、心有余力,兼读六十华严。


    “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觉悟之家的富贵,是生命中的真富贵,非世物质财富官位腾达之类。


    丰富华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读法,读出自己生命中的华严经。不是为读多少部而读,也不管读有这样功,或那样德,在读的过程中如何用心,善用其心,用心来读华严,这才是最主要的!


    华严与生命紧密相依!有字华严读不完;无字华严,岂能有尽!通天彻地,智慧之光永恒普照!华严经,读不完的。读华严,怎么读,都好!三部一部最好,哪怕读一品一节,一句一字,都好!



欢迎订阅
关注“慧德”公众微信号有三种方式:
1、  点击“添加朋友”,搜微信号(huidewh)
2、  点击“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号公众账号输入“慧德
3、  用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传播正能量,分享健康,传递美丽快乐的幸福人生!
分享智慧,功德无量!欢迎关注与分享!也欢迎您加我个人微信qq178108768为好友,同时也欢迎您加我个人的QQ为好友,QQ号为178108768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网站,我们的网址是
世界孔子周易学会:http://cczys.com
大同周易网:http://chinazy88.com
大同周易论坛:http://chinazy88.com/bbs


传递更多正能量,可能您一个小小的分享动作,就能照亮无数人的生命!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原文所在地址

阅读原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大同周易网    吉ICP备09008463号-1

GMT+8, 2024-4-26 23:00 , Processed in 0.10137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