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大同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正一派与全真派道教音乐比较

[复制链接]

2492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管理员 超级版主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11 12:39: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道教大约形成于东汉年间,早期的道教宗派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太平道”主要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区流传,而“五斗米”道则在今天的四川西南地区流传。以后,在道教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相继出现了“上清”、“灵宝”、“真大道”、“太一道”等派别,但诸派在其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大多逐渐归宗合流,直至元后,才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正一派和全真派两大教派。随着正一派、全真派两教派的扩大与发展,使道教音乐也开始各成体系。南方形成了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为传播中心的《三山符录》派道教音乐,北方则形成了以中都天长观为传播中心的全真派等新教派的道教音乐。这就为后来全真派与正一派两大乐派正式分野奠定了基础。

    当代的正一派道乐与全真派道乐,是在道教历史长河中分衍至今的道教两大主流乐派,从整体上看,两派均祖述黄老,宪章庄列,宗教属性是一脉共源,在斋醮活动类型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两派科仪宗出一脉、韵曲结构趋同、乐音根基同源。所以,两派各自的音乐也是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亦此亦彼、兼包并融。然而,由于两派在宗教生活方式上存在着某些差异,加之道派流传的地域文化不尽一致,在吸纳民族民间音乐的不同层面以及对音乐风格的好尚上各有千秋,使得它们在音乐形态上显现出自身的特征。正一派尊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为祖庭,以斋醮、符箓见长,音乐具有地域性、民俗性和古老性的特点,其承袭了唐宋道乐并进一步趋于完整和规范,是经过历代道士、文人等不断润饰发展而成的一种宗教文化艺术;全真派则以北京白云观为祖庭,尚清修、重祈祷,其经韵具有规范性,词、腔、板具有程式性,传承具有稳定性。当今正一派与全真派道乐互为并存,互相彰显,共同组成道教音乐的靓丽殿堂。

一  道乐的历史及分布

    正一派始于汗末张道陵的“正一盛威之道”,即“五斗米道”,南北朝称“天师道”。早期的斋醮“似俗酒脯棋琴行之”。较早的书面记载,乃北魏寇谦之的《云中音诵新科之戒》,后经南朝刘宋时陆修静的撰订斋醮仪轨,使其斋醮音乐初具规模。到了唐代,由于朝廷对斋醮音乐的重视,使教内涌现出一批著名道士,他们发展教理,创制道曲,加之统治者的参与,使道教音乐发展到鼎盛时期。五代道士杜光庭辑《太上黄录斋仪》58卷,使道教斋醮音乐更加完备。宋代的真宗、徽宗也都十分喜爱道教,作了不少道乐乐章,亲授道士斋醮,并把南北朝以来的道曲进行汇总,编成了《玉音法式》三卷,用曲线谱纪录留存下来。南宋时道教音乐还广泛流传于民间,此时的道乐对音乐形式和器乐形式的运用比较讲究悦耳动听。元代以来全真与正一两大教派分野,各自传播与发展。江西龙虎山自唐、宋时便成为正一道的活动中心,元成宗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录”。因而正一道名正式形成,统领江南道教。明代正一派道士付若霖、周元真、邓仲修等人奉旨编制《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将斋与醮糅合,融为一式。清代道教虽与皇室关系日渐疏远,但斋醮音乐广泛流行于民间,为适应地方风俗,其音乐更趋于世俗化,形成了较浓郁的地方风格。

    全真与正一两派形成以后,由于各自在传统的教义教制以及在修持上的不同侧重,于是他们在音乐上便有了不同的需求与取舍。从整个全真派音乐的发展演变过程看,在两派未分离之前,同属于一个体系,是一个统一的音乐范畴;两派分野之后,全真派继承了传统道教音乐中对本教派适用的部分,随之受革新后的教理教义的影响,而逐步形成个性化。清末整理出的《全真正韵》即是标志,于是自称体系,逐步趋于定型。在以《全真正韵》为规范的前提下,各全真道观以此为范本,推向全国;同时各地宫观还融进一些地方韵腔,于是“十方韵”与“地方韵”组成一个整体,形成了近现代全真道派音乐的现实状况。

二  道乐的体裁和乐器

    从现存于龙虎山天师府、茅山道院、苏州玄妙观等著名的道乐情况看,正一派的斋醮音乐有十分丰富的曲目,在体裁上分为声乐与器乐两大类。声乐有“颂”、“赞”、“步虚”等格式,器乐分鼓乐、吹打乐及合奏等形式。演奏时又按主持醮仪的高功行法动作的需要,采取坐乐与行乐的方式。并根据动作的变化,在音乐伴奏中灵活地对旋律进行装饰加花。正一派由于顺应民俗之需,直接吸取民间音乐用于斋醮活动之中,所以不少道士掌握了大量的曲牌,并且有很好的音乐修养,演奏技艺娴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一派使用的乐器,在早期的道书中称为“法器”,以钟、磬和鼓等打击乐器为主。隋唐以来增加了吹管、弹拨乐器,宋以后,又增加了拉弦乐器。近代以来,所使用的乐器亦无统一定制,除钟、鼓、磬等法器必备之外,其他乐器的使用则多有地方特点。

    全真派音乐则以声乐形式为主,伴有打击乐器的器乐形式。声乐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和散板式吟唱;器乐形式以合奏为主,少见独奏或重奏的形式。日诵早晚功课,全为声乐咏唱,有钟、鼓、木鱼、铃、铛、钹等小件法器伴奏,有的宫观加有笙、管、笛等管乐伴奏。庆祝法事与祈祷法事以声乐形式为主,在规模较大的宗教乐舞场面,为了配合高功演法的形体动作,往往有鼓、大铙、大钹等大件法器以及少许吹管乐器加入伴奏。在法事中,有时还穿插演奏一些相对独立的器乐曲牌。全真派音乐,其经韵音乐以往是不用器乐,而只用铛子、镲、木鱼、鼓、钟、磬等小件法器伴奏。对于庆祝、祈祷法事活动场面的过场伴奏则多钟、鼓、磬、大铙、大钹、大木鱼、铛、镲、铃等大件法器,近代又加入了少许吹管、弹拨、拉弦等乐器,但仍以打击乐器与吹管乐器为主。

三  道乐风格及特征

    正一派与全真派,其科仪音乐同属于一个大的道乐体系,从本质上而言,并无多大区别.然而,就其修持方法上的不同侧重而形成音乐上的风格各异,使二者在其音乐形态特征上仍呈现出相应的独立性. 正一派道乐由于顺应民俗活动之需, 直接吸收民间音乐用于斋醮活动之中, 因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各地宫观道乐, 虽在总体风格上大致趋同, 但其行腔、旋律装饰等都带有当地民间音乐的特点。全真派道士信仰虔诚, 重修身养性, 旨在领悟玄门之“道性”和积累清虚之“功德”。其诵经修持的科仪音乐多是为神灵与修持者本人所专用, 且念经做道场也多在宫观内进行。所以, 全真派道乐在道众心目中具有神圣性, 而且在师徒的传承中也极为严谨, 不得随意改动, 正因为如此, 全真派道乐也保留了较多的传统音乐成份。因此, 流行于“十方丛林”和一些宫观道院的“全真正韵”, 音乐风格清幽、典雅, 重声韵而不尚华彩, 具有浓厚的殿堂气息与宗教韵味。它的经韵有明显的重宫音的调式特点, 各经韵不论是何种音阶调式, 中间乐句是何种结音, 但末尾大多数是终止到宫音, 这显示出“全真正韵”音乐的庄严、肃穆、恬静与稳重, 并具有导引修持者进入清虚之境的宗教音乐气质。下以茅山道教音乐为例,其正一派与全真派音乐中所出现的“同名同曲”片段《文词》、《老八板》对照列出,其两派音乐在同一曲调的基础上形成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差异可见一般.
   
      正一、全真两大教派的分野,使两派音乐各具特色,道教音乐呈现出一种绚丽多彩的局面。总而言之,正一道的音乐历史悠久,一方流布,风格多样,亦道亦俗;全真道的音乐承上启下,天下流布,风格独特,亦道亦佛。二者之间的差异,可谓泾渭分明。这些差异从另一种角度说明:正一道是一种应世入俗的宗教,该派道士大多散居民间,面向世俗生活,与当地群众有着广泛的联系与交流,它善于结合普通群众在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广泛吸收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形式来丰富自己的音乐,所以,它的音乐听起来往往具有浓厚的世俗气息;而全真道音乐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宗教,该派道士均出家深居宫观,面向洞天福地的宗教生活,虽也与外界有所接受,但它并不同流入俗,仅吸收和借鉴与自己格调相近的佛教禅门音乐来丰富自己的音乐,所以,它的音乐听起来往往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大同周易网    吉ICP备09008463号-1

GMT+8, 2024-5-21 12:33 , Processed in 0.09499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