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验
- 574 点
- 在线时间
- 8 小时
- 威望
- 630 点
- 金钱
- 100 ¥
- 魅力
- 0 点
- 最后登录
- 2010-1-2
- 注册时间
- 2009-10-18
- 帖子
- 414
- 精华
- 0
- 积分
- 574
- 阅读权限
- 100
- UID
- 579
|
问:有人说:我们都是中国人,因此我们崇拜中国古代的圣贤,忠臣、义士、孝子……等,也是理所当然。况由佛理说来,他们岂不也是所谓恒河沙数佛中的佛吗?为何你们出家人(一部分)如此的邪视我们此处崇拜举动(不迷信、不浪费的崇拜举动)呢?此种歧视难道也是合于佛理,合于出家人的行为的吗?将怎样答?(叶庆春)
答:只云众生皆有佛性,未言众生即身是佛。然此佛性,却有染净之分,修到净时,方为之佛,佛者觉也,即圆一切种智之谓。其在染时,诸惑覆障,迷而不觉,何得云佛?忠臣孝子等,以世法论,其行已为极高;以佛法论,进善尚是初步。若为办政治,及风社会等,祠而奉之,使人观摩效法,养成社会正气,安有可议?若世俗藉以驾乩扶惊,希求行使神权,祸福与人,或求出世大道,希望媚神便能得道成佛,皆谬之万里矣。夫求出世成佛者,功在心性,忠孝为其助行,忠孝有亏,成佛便无其分。行世间法者,徒媚忠孝之神,不效其行,神尚不享,况降福哉?是以招识者讥笑也。愚言祈分别细玩为祷!
问:有人问你们教人信佛不可再信其他的神,佛法讲平等,既然平等,何有分别,各传其道,何必反对,如此岂不是卖花自夸花香?(朝新班莲友)
答:信之一字,在宗教方面,其范围有各种解释,如对一事一理,或信其有,或信其对,此一说也。或信而敬之,或信而奉之,此又一说也。佛教对于他神,是信其有,亦信而敬之,如各经常载有天龙八部,地藏经载有山川草木等神,楞严载有种种天及仙人,种种魔及鬼王,是信其有矣,佛法一律施供超度,是加以恭敬,惟不承奉皈依耳。因彼与我同是凡夫众生,不能自觉而度,奉之无益,不过如孔子所云,敬而远之,非反对也。且佛法修持,贵乎专精,若脚踏两船,终必堕海,是信之范围,而有区别,切勿误会。
问:有某教向我盘问,吾人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我恐答错,祈指示。(赖阿里)
答:从六道而来,再向六道而去。六道分上三善,下三恶,泛言之,来虽从六道,实言之,去却向三途。
问:菩提树第九十六期第二十四页上说:‘宇宙间的万物乃众缘和合而生’,为什么?蚊子吃人的血是否为了蚊子而生人?又太阳和地球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若太近我们势必热死,太远要冻死,这是众缘和合而生吗?(林先生)
答:观先生之文气,缘之一字,似有误解,兹略解释。缘是机会义,此机会倘于某原因契合,则发生某种事物,不契合则不发生,故曰诸法因缘生。蚊子吃人血,正是缘合,若单蚊或单人,何有人血,血由何吃。为了蚊子生人,于此问离题太远,恕不赘答,倘有近似之疑,不妨另问。地球太阳距离,不近不远,我们既不冻死,亦不热死,正是众缘和合,缘如不契,当然冻热而死,此又何疑。
问:九十六期第二十页,陈赞祥先生谈‘佛教的博爱性’说:‘佛教不仅普爱人类,并爱及一切动物’假如像蚊子、毒蛇,也不去杀,那么我们人类如何生存?杀了蚊子,毒蛇是否算犯罪。(林先生)
答:此特分理与事而说:一、以理言之,群生各有生命,各皆乐生畏死,人如此畜亦如此。佛家眼光,众生平等,儒家思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人杀畜生,不是罪恶,畜生杀人,应也不是罪恶?若说人强而灵,畜弱而暗,理当人存畜死,试问欧美人有原子武器为强,非澳人无原子武器为弱,理当只存欧美人,尽杀非澳人乎?二、以事言之,若说蚊蛇能以杀人,他来杀我,我为防卫,还而杀他,情尚通达,或言为预防计,必先寻而杀之,然则今日报载,青年时行杀人,汽车时行杀人,即应为预防计,尽寻青年而杀之,尽寻汽车而毁之乎?
问:在佛教中,我常看到我们人类自己用木头做了某某像,说这是某神,然后去拜,这不是迷信?又假如有天灾发生,某某佛,被烧了,或损坏了,岂不是自身难保,安能保人。(林先生)
答:此等问题,本刊在数年前已详解之,本不拟答,因先生盛气指责,谨重解释。人类用木做神,或各有其说,并不全属佛教,在下不便涉及。今只以木头做佛而论,不过取作代表,实非求此木头保人,而保人者别有事在。如总理遗像,中国家庭之木主,墓前之石碑,国家之国旗等,彼有时亦或被烧及损坏,彼自不保,何能保人,向之礼拜,亦岂不是迷信耶?
问:有人托问,天下人绝欲,百年后无复人类,奈何?(周慧德)
答:所问无其事,谁能使天下人尽绝欲?细味问者之意,不外谤佛与护欲耳。因多误会,有是问题。佛教修者,分出家在家四众,出家者作师,其律严其数少,不以妻子财产累心,专门上弘下化,制断欲。在家者为弟,其律宽其数众,各听正业治家,随缘自行化他,许嫁娶。问者不明,误为学佛一例断欲,提出人类灭绝,以作攻击,区区亦要提出反诘,请其答覆。虑绝人类,谅先以自身起,试问日日纵欲,身即常存乎?或曰为求留后代耳,留后代是否为民族国家,先请思自己对民族国家如何?若远推委于后,则渺茫矣。再进言之,今日真绝人类者,为原子弹,曷以不加忧虑?
问:有人托问,牛可耕田,犬可司夜,固当怜之,猪羊一无所能,不食何用。(周慧德)
答:猪毛鬃出口,羊毛织衣织毯,既养人,又生利,实有大恩,而无微罪,杀之不义,食之不仁。如以无能,便应杀食,残废人,老年人,盲聋喑哑,乞丐流氓等,曷不一例杀而食之?
问:中国儒家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价值的孝的伦理,每一社会所应该接受的,而佛教反之。在谢幼伟所著的伦理学大纲,内有这样的批评‘孝在中国文化上之地位,这可说是对生命价值的全部肯定,这是中国人最根本的人生态度,和印度佛教的人生态度便极不相同,佛教视生命为本质上是恶的,是充满痛苦和罪恶的,则生命本身便成为无价值之物不必重视,亦不必爱护,所以佛教的人生态度是否定生命的,是否定生命的价值的?佛教主张超出生死海,不重人类日常的生活,尤不重人类男女的关系,以修行、出世、做和尚为人的最高境界,就是由这种否定生命价值的态度而来。但这种态度,从伦理学言,是错误的,伦理学必须肯定人生的价值。不肯定人生的价值,我们就不必谈什么伦理,谈什么做人之道。谈做人之道,即肯定做人有价值,亦即肯定生命有价值,佛教的主张与佛教的实际行为,也是矛盾的。缘生命若真无价值,则应有的行为,是自杀,不自杀而要修行,要做和尚,这就肯定了生命的价值,当你不生存而没有生命时你能修行吗?你能做和尚吗?人人做和尚,你的和尚生活又能维持吗?可见在佛教的实际行为上,生命的价值仍是被肯定的。(陈一士)
答:吾等是为学问而谈话,有话自应据书直言,言直恐欠委婉,祈台端及谢先生皆加原谅。谢先生此段谈话,应最注意者,是举事实少,空批评多,少事实多批评,其批评便如无的放矢,略举分答如下:(甲)谢说:孝在中国文化与佛教极不相同。(属批评)余解:极不同是极相反,细较儒佛两经,未见反处,有之只在追远一事,儒重祭祀,佛重超度而已。(乙)谢说:佛教视生命为本质上是罪恶的(是批评),是充满痛苦的。(是事实)余解:佛经视人生,有如下之言,‘人身难得,’‘人天福报,’‘人天善道,’‘人天小果,’等等,其如何难得,及如何为福善小果,皆有言论,兹不赘,谢氏此评,佛理无之。至云痛苦,佛经曰,‘观受是苦’是说享受者是苦,未说凡事皆苦也。然亦对初机与小乘而调其为欲方便,变犹儒家谋道不谋食之义,若至大乘,则一切平等,无所谓苦乐矣。(丙)谢说:佛教主张超出生死海,(是事实),不重人类日常生活,(是批评),余解:凡是宗教,其通义皆是求一最后归宿,即是神魂不生不死,佛教亦不例外。所谓神魂者,即为变生死之体,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但佛教主者乃性非神,惟性常存也。此理非片言而解,暂且不谈。至于日常生活,不知何指?酒池肉林酣歌恒舞,是桀纣之生活。日食万钱锦帐十里,是何石之生活,巴黎狂欢之夜,好莱坞红粉绿酒,是时髦人之生活。佛家生活,‘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一日不工作,一日不吃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已。(丁)谢说:尤不重人类男女关系,以出世做和尚,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批评)余解:佛教制度分出家众,在家众。出家众作师,专门修学教人,是必放下一切,使其物不系累,故不蓄妻子财产。在家众为弟,重自立而随缘随分教人,饮食男女,在道德与国法之中不加限制,惟不许邪淫,邪淫者,夫妇以外之沾染也。(戊)谢说:这种否定生命价值的态度;从伦理学言,是错误的(是批评)余解:佛戒对于动物生命,不问其大小,一律予以同情及爱护。于人之生命,其爱护更何必言,且有禁止自杀之戒,谢先生说佛教否定生命价值,属于误解诬陷。至言从伦理言是错误的一语,伦理者,人类道德之原理,此语讲来,甚不简单。兹先讲道德,后讲道德之原理。按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句,疏中曰,三皇行道,五帝行德,三王行仁,五霸行义,苟相开羁縻,是之谓礼。记中之中庸篇曰,‘率性之谓道’,是道之原谓性,自性至礼递降而为六,以正文言,德以上之三行,施而不求报,此道德原理之浅释也。佛无缘慈悲喜舍,不但不受报,且心不著相,此于伦理而是错误,如何是正确?(己)谢说:佛教实际行为,也是矛盾的后一大段,(是批评)余解:后一段仍不过是前之义,不必细答,所谓矛盾者,因谢先生未研佛典,多有误会,故讥佛学矛盾,至云修行二字,若能了解,则以上之言,便不发矣。兹为略解,以释其疑。今仍以伦理为据,即前言之性道德仁义礼六级,修者从德向上追求,是明其本体,行者从德向下推动,是益乎大众。其余讥刺,合观上解,即可释然。
问:人守伦常,不能抛开孝字,和尚出家,不在家侍奉父母,这是不对的,伦理学大纲这样说:‘印度佛教虽主慈悲,其慈悲不是肯定生命价值的慈悲,而是否定生命价值的慈悲。生命价值被否定,自然家庭的价值亦被否定,随而社会的价值也必在否定之列。所以佛教的人生,便以逃避社会,入山修行为目标,尽管佛有救世之志,然其志究在使人超出社会,而不是在使人成就社会。但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尚又如何能修行呢?但在肯定社会的存在上,我们又必须接受孝的伦理。’我看这话是对的?(陈一士)
答:谢先生之‘伦理学大纲’,在下未曾读过,台端大概也未研究佛典,故深表同情。殊不知此一段,亦是误会之批评,等于韩昌黎之谏佛骨表,摸象而已。但人各有志,好恶自由,但不宜看朱成碧,指鹿为马,亦分答如下:(甲)谢说:然其慈悲不是肯定生命价值的慈悲,而是否定生命价值的慈悲。(是批评),余解:慈义是与对方安乐,悲义是与对方拔苦,有生命物始名对方,如无便是空虚界,空虚有何苦乐,而向之去施慈悲,如何所施,实难解释。再佛理向对方之慈悲,在六度中,首重布施,即财法无畏三种,岂对生命物而外所施者?(乙)谢说,自然无家庭的价值,亦被否定,随而社会的价值,也必在否定之列。(是批评),余解:家庭之疑,在第一答丁项中已经释明,不复赘,至言社会也必在否定之列一语,‘也必在’疑辞也,与‘莫须有’相同。大藏诸经,对国家之维护,家庭之秩序,皆有专经,名目不一,事实俱在,不必多辩。盖佛说法,先看对方,遇父言慈,遇子言孝,故有五乘之异,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所谓家庭国家等语,皆载人乘之典,寻非其类,犹向布店去买油盐也。(丙)谢说:所以佛教的人生,便以逃避社会,入山修行为目标,(是事实是误会)余解:人之根器万异,有喜静动及利己利他之别,以性善习远而论,皆有损人利己私心,佛但为其改恶,则顺人之静动,而说大小二乘,逃避深山者经有之,小乘也,在朝在市者经有之,大乘也。众所知者,如代入火坑,代入地狱,皆载大乘经典。历代贤相,晋之王导谢安,唐之房玄龄杜如晦,宋之范仲淹、司马光、吕蒙正、元之脱脱等,名将郭子仪、孟珙、戚继光等,皆深信佛,经师大儒,尤难胜数,逃避社会何有焉。(丁)谢说:然其志究其使人超出社会,不是使人成就社会。(是批评),余解:各宗教皆预备最后归宿,最后者死后之神魂也,前已释矣,佛教所言之超,对俗言其神识由三途超升为人,或由人超升为天。对学者 言,是转识成智。都非说现在肉身逃避山林为之超,坛经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身在社会修因,神转超出成果,不可作倒因为果之错认。若言成就社会,成就者,使得秩序有条而安乐也,我国为人伦社会,聚人成家,聚家而为国为社会,必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佛经以戒修身,丛林中之组织(等家),曾为大儒(忘名)叹为礼乐之存,身修矣,家齐矣,孔子曰:‘惟孝友于兄弟,奚其谓为政’而反斥以不成就社会,是未之思也。(戊)谢说:是在肯定社会的存在上,我们又必须接受孝的伦理。(是批评),余解:谢先生是肯定孝与社会密不能分,不成就社会即不孝,社会之事,在丁项中已经解明,此不再赘。按儒家孝经,开宗明义,即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佛垂教万古,为人天之师,度生无量,举世尊仰,凡奉佛者,皆知佛父母之名,其显父母,尚有加者乎?再行孝之道,有天子诸候、卿大夫、士庶人等之异,各有其孝,各有其道,或言或辩,俱不简单。(附)尊问尚有数条,皆是引谢先生之伦理学大纲,语文太繁,义止如此,仅答两问,亦可类推其余,因本栏地位有限,无法尽载,再宗教之事,信否自由,不解内容,这个属迷,谤亦不智,况在下性讷,岂肯与人诤论,此为答台端之疑,非无故而向人生事也。
问:现在我是个基督徒,自从我在基、佛两教的杂志各种月刊里常看到互相抨击…最使人遗憾的乃是几位佛教法师及居士,毒骂基教所信的神,以及侮辱圣经,致使引起我研究佛教道理。据我的研究佛教确系崇高深远,初时我以为佛教是世上最深至上的宗教,基教则不过位居次位而已吧!但佛经数目众多,其内容怪谈奇异,矛盾百出,使我无法信佛。(陈志同)
答:佛教毒骂基教,按道不谤道之理,宗教联谊之义,皆不应为,但请指出佐证,再查原因。据在下所知,皆是贵教首先开骂,佛教反诘,如在台十数年前,贵教散布图画传单,画和尚念经,以及孔老等皆不能救人堕落,惟有十字架,乃可超升。又组织军乐队大吹大擂,攻入屏东佛寺内布教,此是在台开衅起点。然过此以后,相安无事。已经十年,阁下突写信来,骂佛经‘内容怪谈奇异,矛盾百出。’假若请为指出,互相辩论,或又说是诬蔑贵教矣。且印有‘僧侣信主记’小册,冷嘲热骂,若佛教徒,搜寻材料,亦写一册‘耶徒皈佛记’,岂非又是互攻。追前查今,是佛徒生事耶?抑贵教生事耶?幸其自省。
问:佛教的归宿涅槃。一、进入涅槃之后到底还有没有我的存在?二、凡信佛的人都得可进入涅槃的把握否?三、听说要进入涅槃只有僧伽,依法修行自得其乐,不知道要修行至甚么程度?(陈志同)
答:万事成就,在于功夫,若言无修持,竟得结果,此是不合逻辑之妄语,涅槃是‘常乐我净’、‘不生不灭’、‘智穷宇宙’、‘量包虚空’,进入涅槃,不分僧俗。涅槃分四种,断惑分三类,断惑是修因,涅槃是证果,因有深浅,果有高低。
问:念经拜忏,以什么证实亡魂会得超度?拙见:因人活著的时候所种的因(即业力)死后便一同带进去了,怎样的会能有效呢!岂不是佛教的因果律破了么?(陈志同)
答:此段议论,甚为正确。佛教念经度亡,有得益者,有不得益者,兹以得益者略论,诵经人必与亡魂感召,使其心开业灭,始能解脱。然感召及心开,则有种种条件,非能数语尽之矣。
唯愿临终神不乱 预知时至体安然 皮肤脱落根尘净 托质金台上品莲
——乘戒大师 |
|